浅谈战汉高古玉的不同艺术表达力 来源:中国兰花网(爱兰会) 文章作者:佚名 战国至汉代,是玉器史上独树一帜的错觉艺术时代,製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种龙兽造型,它们的形体虽然静止不动,却能创造出动态的错觉。这种变化莫测的身形,使视觉如同处於现实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惊讶。 战国至汉代玉器追求动态错觉的目标儘管一致,身形也依循相同的蜿蜒体态,但作品的错觉效果却截然不同,如战国玉龙是足爪错置、动静互见的平面形式,而汉代玉兽则為身形扭转、张驰各异的立体形态。 动感十足的玉器时代 战国和汉代的玉器虽然都在追求动态美感,但两个时代玉器给我们的感受却又明显不同,例如同样是龙兽身形,战国呈现飞扬灵动的平面感受,汉代则透出张力饱满的立体美感,其间差异的原因何在?是否和人们的视觉特性有关呢? 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 玉剑首 大家是否想过,分明是静止不动的圆形剑首和椭圆形玉杯,為何会让我们感受到大小不一的力量感以及各不相同的运动方向?又如尺寸相同但顏色不同的两件玉璧,為何互换位置后,整体平衡感也就不同?又如只是一段长弧玉料,為何乍看之下会误以為是蛇呢? 西汉 玉耳杯 战国早期 玉龙佩 战国至汉代玉器的艺术风格 战国以及汉代玉器最主要的艺术目标都是动态感,而战国以蛇為设计原型,汉代则以兽為依据。由於视觉会将蛇辨识為2维平面的形体,将兽视為3维立体的体态,為了创造出各自的动态效果,战国多以曲线在平整的玉片上勾画蛇身轮廓,藉由蜿蜒身形创造出灵动效果。 战国中期 玉鸟佩 汉代则多以具体积感的玉料刻划出浮雕扭转的兽身,以此形成饱满的力量感。所以战国和汉代的玉器风格可以概分為:2维剪影蛇身原则以及3维扭转兽身原则。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鳩 因為原则不同,相应配合的鏤空也就各有调整,战国鏤空的面积较大而规整,汉代则细长而尖锐,虽然只是些微调整变化,视觉却有极為不同的感受,从而形成两个时代分明的艺术风格。 西汉早中期 玉舞人佩 感知世界的对话 换个角度,若参考爱因斯坦於1919年获得证实的广义相对论,得知感知世界其实只是大脑凭藉错觉虚构而成,真实的物理世界,是时间快慢不定、空间弯曲变形的4维时空。因此,你我感知中难以接受的扭转变形和平版单元化的神兽,可能更接近於真实物理世界中的形体。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神兽 為了创造如幻一般的错觉艺术,战国至汉代的玉器使用了很多感知难以体会的设计形式,但若改以动态错觉的艺术目标来观看它们,则都是想像力丰富、创造力十足的作品。而且细细观察其中不合常理的特殊设计,也可作為理解其他科学理论的缘起。 西汉早中期 龙凤纹玉角形杯 西汉早中期 兽纹玉剑首 引人入胜的错觉艺术 无论我们以為是真实的感知世界是错觉,还是以為错觉的物理世界是真实,错觉只存在感知中,因為它们需藉由视觉才能被感知。 战国中期 玉龙佩 战国玉器在各式蜿蜒的蛇身造形加上隐而不显、数量不一的足部,在观者的视觉自动将头部搭配了不同方向的足部时,就会创造出张驰交替、动静互见的动态错觉。汉代兽形玉器的兽足位置,则需符合前足在胸、后足在腹的生理结构,否则会不符合视觉原则。因此,以扭转兽身,使胸、腹各转向不同方向,相连的兽足便能顺势调整,以达到富有动态性的错觉效果。 西汉早期 神兽玉剑摽 战国和汉代玉器各以蛇、兽為原型,採用了不同的技巧,但都完美以错视的效果,达到动态错觉。这与现代摄影中以极短时距重复曝光所拍到的连续动作,即‘频闪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处。观者视觉在观看此类作品时能自动将不同方向的头部和四肢相配合,从而產生富有动感及速度感的错觉。 西汉中晚期 龙纹玛瑙剑璏 ·上一篇文章:艺术品电商好不好 这里这里众说纷纭·下一篇文章:极具收藏趣味的大小剪纸彩银生肖系列银币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http://www.aqwhw.cn/news/news/2041418331835979K8HHEAJBE6DA1CD.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