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原标题:白釉瓷壶 见证大唐公主的传奇一生

一件瓷壶,见证大唐首位和亲公主的传奇人生

  巩县窑白釉瓷壶

  唐

  高40.5厘米,口径12厘米

  武威市弘化公主墓出土

  圆唇,小口,外卷沿,矮颈,圆肩,下腹斜收,平底。肩部斜置一管状短流。胎表有白色化妆土,通体施白釉,釉不及底,种面光润且有细碎冰裂纹。器身无花纹,造型规整、饱满,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

  (一)

  这件巩县窑白釉瓷壶,精巧而有气魄,简洁却富于变化,雍容大度的造型和曲直有致的线条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大唐风格,生动地体现了唐代的社会习惯和审美。据专家考证系唐代巩县出产的白瓷典型作品,应是弘化公主生前的生活用品,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弘化公主是谁?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说起丝绸之路,人们往往首先忆起张骞、班超这些先驱们的功绩,却淡忘了另一部分人的存在——和亲公主。她们带着家国之思,踏上和亲之途,不仅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交流,也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弘化公主是唐王朝宗室女,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她早于文成公主一年出嫁,是大唐嫁给少数民族政权的第一位公主。她18岁远嫁吐谷浑,76岁因病逝于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一带)东衙之私邸,安葬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而这件出土于弘化公主墓的唐代巩县窑白釉瓷壶,见证了这位大唐公主的传奇一生。

  (二)

  吐谷浑是古代游牧民族政权,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后西迁。唐朝建立之初,吐谷浑统治着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他们联合西突厥,时常侵扰唐边境,累为边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等率军进击吐谷浑,吐谷浑兵败,首领慕容顺率部归唐,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至此,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慕容顺去世后,年幼的诺曷钵成为吐谷浑首领。贞观十年(636年),诺曷钵入朝请婚,唐太宗为巩固西部边疆,便应允了诺曷钵的请求,以宗室之女弘化公主相许。贞观十三年(639年),诺曷钵到长安迎娶公主。从此,吐谷浑与唐王朝的关系日益亲密。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几位公主中唯一回过长安的公主。后高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赐嫁诺曷钵长子慕容忠,金明县主赐嫁诺曷钵次子。自此,吐谷浑王室与大唐王室结成世代姻亲关系。

  (三)

  从弘化公主的墓志铭序言中可见,她自幼知书达理,贤明聪慧,下嫁至吐谷浑后,屡次化解危机,但不承想却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当时吐谷浑形势并不乐观,常与吐蕃兵戎相见。

  唐高宗时期,吐蕃击溃吐谷浑,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率残部逃至凉州,向唐求救。唐军救援不力,立国350年之久的吐谷浑王国灭亡。时年41岁的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在凉州居留9年,希望有朝一日收复失地。

  唐朝曾派薛仁贵带兵攻击吐蕃军,打算护送诺曷钵回归故国。可是,薛仁贵大败于吐蕃军,至此,吐谷浑复国的希望彻底破灭。

  随后,唐又将其徙于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一带),希望吐谷浑部族和弘化公主在这里安居乐业。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使50岁的弘化公主向命运妥协,她依然全力协助诺曷钵励精图治,建设新家园。

  与弘化公主相濡以沫48年的丈夫慕容诺曷钵因病去世后,其子幕容忠继位,被唐朝加封为青海王。66岁的弘化公主继续辅佐慕容忠治理安乐州。

  之后弘化公主被武则天册封为大周西平大长公主,并特赐弘化公主为武姓,此时的她已68岁高龄。

  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58年,病逝于灵州东衙之私邸,享年76岁,于次年初迁葬于凉州“阳晖谷治城之山冈”,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南营乡青嘴喇嘛湾。

  弘化公主在凉州居住不到10年,但死后为何要归葬于此,由于缺乏史料记载,重重谜团,令人不解。有专家称,当时的凉州南山,离原吐谷浑中心青海较近,隔祁连山就是他们原来的领地,向东则直通大唐。长眠在此,弘化公主既能想念她为之呕心沥血一生的国度,也能望见她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四)

  时光流转,直到清末,一梁姓人家在挖洞时,凑巧挖到了一座古墓,从此打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如烟往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从元大德二年漆盏托 get古人点茶的精致风雅

下一篇千古名关金城关 背后有多少波澜壮阔是你不知道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