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不其簋铭》与早期秦文学文化源头

  图1 刚出土的不其簋

《不其簋铭》与早期秦文学文化源头

  滕州市博物馆今藏不其簋

《不其簋铭》与早期秦文学文化源头

  图2 不其簋器身内腹底部铭文

《不其簋铭》与早期秦文学文化源头

  不其簋器身内腹底部铭文拓片

《不其簋铭》与早期秦文学文化源头

  图3 不其簋器盖铭文及拓片

  蒲向明

  保护传承好陇南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才能涵养好底蕴深厚的陇南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基于对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切体会和充分认识,我们有责任探寻陇南早期秦文化与文学的源头印迹,从而丰富中华文明探源活动的精深内涵。

  今陇南市辖区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文学作品,主要是早期秦人的一些青铜器铭文(籀文、大篆),代表性散文有出土文献《不其簋铭》《秦公簋铭》《石鼓文》等,诗歌有传世文献《诗经·秦风》(部分)。就目前我们所知的情况,“文公徙雍”之前的早期秦文学,首先是基于神话故事的,这可以从《史记·秦本纪》窥见蛛丝马迹。《秦本纪》关于“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等等叙写与描述,明显带有神话和幻想的成分,可惜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冲刷,今日已经无法看到早期秦人原本的神话传说作品了。但是,《秦本纪》的这些记载,使我们感到至迟自西周前期开始,秦人就主动吸收周文化了。赵化成先生指出:“以天水(陇南)一带为中心的秦文化遗存处在东西两面周文化的包围之中。”(《甘肃东部秦和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1987)从甘谷毛家坪墓葬出土的器物看,周前期秦族对周文化的吸收主要表现在物质文明的层面上;到西周后期,周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更加明显,而且深入到精神层面。早期秦文化文学的源头应该是伴随着神话传说并且以混沌状态裹挟在周文化之中,不易辨认。

  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这一局面出现了许多转机。早期秦人脱离神话传说的文化与文学源头,在青铜器铭文上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印迹,《不其簋铭》即是最具有实证性和代表性。王辉先生指出:“秦人有文字可考的文化最先就是继承周文化的。秦人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不其簋铭》记载秦仲(伯氏)命秦庄公(不其)率师追击猃狁,多有俘获,备受赏赐之事。”(《秦文化论丛》第3辑《儒与秦文化》)不其簋器身,1980年出土于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后荆沟村“居龙腰”遗址一西周残墓中,配有花纹不一样的盖(如图1),现藏滕州市博物馆。器身椭圆,子母口带盖,盖顶有圈足形提手,腹部铸有对称兽首附珥。圈足外铸三个伏兽形足。器内底部铸铭文12行,共151字,其中重文3字(如图2)。

  《不其簋铭》属于西周晚期通用文字籀文(别称大篆、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秦先祖伯益(别称伯翳、柏益,又称大费)所创。释文如下:

  惟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驭(朔)方严允(猃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擒。余命汝御追于略,汝以我车宕伐严允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搏,汝休,弗以我车函(陷)于艰,汝多擒,折首执讯。”伯氏曰:“不其,汝小子,汝肇诲(敏)于戎工,锡(赐)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尊簋,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纯灵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东西问·镇馆之宝丨李永平:东罗马鎏金银盘为何现身黄河古渡口?

下一篇齐家文化与禹时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