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珠宝收藏投资知识   作者:佚名   热度:


  “陨石钻石夜明珠”的鉴定据称花费达380万元,而先后为其做鉴定的专家名头都不小,那么——  
  专家真的不可信吗  
  →无  为:我提到专家,但人家不信。  
  从1992年开始,“陨石钻石夜明珠”就开始了鉴定。其中1998年到1999年的鉴定涉及了很多部门。在2000年7月,包括杨伯达、李劲松、吴国忠、杨富绪、闫一宏、李世伟、张建洪、周剑雄、林西生等在内的一个专家组为这颗“夜明珠”进行了评估,结果认定在2500万美元以上。这个鉴定过程后来被公证部门公证过。在网上我也提到了这些,但是他们对于专家并不信任。  
  ●吴增福:专家说过很多错话。  
  在夜明珠的问题上,专家、教授、博士等出面说了很多话,其中很多是明显的错话。以多名专家联名进行评估,这种形式也并不可取。虽然这些专家名气一般会很大,但各自有自己的学科所长,一旦进入了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专家的可信度就是一个打击。  
  ●王春云:评估体系有问题。  
  现在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我们的专家常常在没有研究的基础上发表看法,而我们的评估体系也很成问题。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我们风风火火地忙着为不断冒出来的“夜明珠”做鉴定的时候,美国某评估机构开始关注国内的亿元萤石“夜明珠”,向国内的评估机构打探情况并认真询价。后来,国内评估机构给对方报出了10万元的卖价。结果美方断然放弃了与我们玩“夜明珠”的游戏。从过亿元的评估到10万的卖价,如此的价格差距令对方感觉到我们国内在评估体系上毫无依据。这是国外评估机构在“夜明珠”问题对国内玩家评估机制的质疑,而缺乏依据的评估最终伤害了收藏市场与收藏者。  
  ●梁  岩:成也专家,败也专家。  
  国内的收藏启动时间还比较短,大多数收藏者有收藏热情、收藏爱好,但是专业知识与收藏素养还有欠缺,是迫切需要专家来指导帮助的。我们很多的专家也在这个时候从研究的幕后走到了前台,极大地活跃了国内收藏,给了收藏活动以引导和推动,功莫大焉。但是,由于专家资源极度稀缺,而约束机制又不能到位,一些鉴定、评估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一些不珍惜荣誉的专家也为利益驱动,做了损害专家整体形象的事情。  
  ■在学术研究与市场之间,专家与收藏之间其实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  
  学术研究跟不上收藏  
  ●吴增福:收藏走在前面。  
  其实一些专家讲错话未必是有心的,这其中有一个大家都忽略掉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专家的研究落后于收藏,跟不上实际的收藏需要。现在很多研究者还沉浸在书斋当中,知识更新速度慢。比如,这两年矿物收藏逐渐变热,前两年已知矿物还是3000多种,现在是5000多种。原来矿物学是一个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现在已经与社会科学密不可分。收藏正是站在这个结合点上,时刻面对这种变化。与站在“一线”的收藏相比,很多的研究者就没有弄明白这个关系,远离了实际。  
  ●王春云:专家也会一无所知。  
  我进入夜明珠领域研究是从看到一颗颗萤石“夜明珠”被不断贴出天价标签开始的。当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人是不是疯了?萤石这么不值钱的东西怎么一夜之间变成了夜明珠,又怎么可能卖出上亿元钱?但是,夜明珠到底是什么呢?我非常期待能有一些切题的说法出来,能有研究夜明珠的论文出来,但是,直到夜明珠的风潮过去,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篇关于夜明珠的有建树的论文。换句话说,当“夜明珠”在收藏市场涌动的时候,众多专家根本不知道夜明珠是什么。  
  ●梁  岩:收藏市场进步了。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收藏市场刚刚启动的时候,那时人们几乎是奉专家为神明的。只要是专家讲话,几乎就被认为是真理,但是现在好像已经变了。我觉得,第一,这说明收藏市场在不断进步,收藏者在实践中走向成熟;第二,我们的收藏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这种发展表现在观念的更新上,也表现在知识的更新上,你跟不上这种变化就会落伍。那么,收藏市场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想,以前的专家多来自于国家文博部门、高等院校,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专家队伍进一步分化,另一方面,更多民间的基于收藏实践的收藏家将伴随着市场成长起来,他们将成为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喧嚣中得到教训,从热炒后收获理智,其实收藏市场就是在跌宕起伏中走向成熟,而懂得总结的人将获益匪浅。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珠宝态度:以有度之心待无价之物

下一篇:趣谈珠宝价值的可比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