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五)缺乏资质。按照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才能开展培训,从事语数英物化生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但实践中,培训机构证照不齐或者任课教师缺乏资质等问题大量存在。教育部等4部门2018年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有关通报显示,截至5月在摸排到的近13万所校外培训机构中,证照不齐的占到六成以上。缺乏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往往存在师资队伍不稳、教学水平较差等情况,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引发消费者不满。如,广东省深圳市消费者周先生20216月到市消委会投诉,称给孩子报了一家培训机构的辅导班,费用为21384元。后来,经过几次课程学习后,周先生发现培训老师并非该机构正式聘用的全职教师,而是临时调配的,老师的资质也存在问题,且服务质量很差,导致孩子上课时间总是调整,不稳定,影响孩子学习效果。

  (六)焦虑营销。当前,从公交车站、楼宇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都充斥着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洗脑式”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等广告语,引发广大家长焦虑,觉得不给孩子报班,就是在虚度时光、浪费光阴,即便孩子平时成绩很优秀,也会担心被其他报了班的孩子赶超。因此,要么抱着勤能补拙的态度,要么抱着多多益善的心思,争先恐后为孩子报课,生怕慢人一步。据媒体报道,有家长无奈表示:“各种帮助解题的软件,让孩子遇到困难不是首先去独立思考,而是立刻拿起手机寻求软件帮助”“自从上了在线辅导班的课程,孩子的视力直线下降”“身边同学同事都在报辅导班,只能随波逐流,关系到孩子的成绩,谁也不敢落后。”

  中消协认为,校外培训服务虽为商业行为,但也不能背离教学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沦为黑心商家借机敛财的工具。中消协敦促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要求,摒弃不良营销手法,诚实守信、合理收费,切实保障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利;要不断提高培训服务品质,用心育人、规范发展,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中消协提醒广大家长不能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要主动了解国家或者当地教育部门出台的有关政策,结合孩子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从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创新精神、提高孩子实践能力等方面协调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让孩子度过一个更加健康、更有意义、更具价值、更为充实的暑期。

  首先,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家长在重视孩子学业进步的同时,还应关注和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逻辑思维、社交礼仪、健全人格、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效衔接与补充,不断促进孩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若孩子即将步入初三或者高三年级,家长还应重视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

  其次,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用眼健康。暑假期间,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在学习、娱乐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时间分配,尤其要关注孩子用眼健康,教导孩子做到劳逸结合、适度用眼。如要求孩子学习姿势要端正、提醒孩子在每学习30~4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等。此外,家长要对经常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引导和控制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频次和时长,防范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电子设备,对眼睛造成伤害。

  再次,家长对培训班的作用认知要回归理性。要理性客观看待培训机构广告中的“通过率百分百”“快速大幅提分”“一线名师”“命题人授课”“包过”“0元课程”等宣传,做到不轻信、不盲从。确需为孩子报班的,一定要提前了解培训机构的资质,如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是否齐全、任课教师是否具有相应资格、其他家长对该培训机构的评价等。其中,培训机构的资质信息可通过教育部开发并管理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查询。同时,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特别要关注涉及课程、教师、费用以及退费程序等内容,并检查是否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等,避免入“坑”。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迷恋电子产品,孩子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

下一篇:在线教育最后一个暑假?“双减”风暴将至,校外培训面临大洗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