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很有特点。供养人皆是全身且多为群像;有僧尼群像、家族群像、百姓群像、府衙官僚群像。这些画像包括了各阶层、各民族、各行业男女老幼的生者、死者,是社会人物最广泛的一种人物画像。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8000余身,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

  敦煌壁画供养人,大体可分为六类:一、地方官吏。即当时敦煌河西走廊及其他地方官员,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官府小吏以及他们的家属;二、戍边将士。即当时河西、敦煌、玉门关、阳关等地的节度使、军将、校尉等;三、寺院僧侣。包括僧统、寺主、法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庶民百姓。如车夫、马夫、侍从、守卫及掌扇、持杖,牵衣、捧物人等;五、少数民族人物画像。供养人画像多以主仆结合组成出现,等级森严,主人像大在前,奴婢像小在后,排列成形。画像大者高丈余,小者仅有寸余。有的洞窟供养人画像多达一千余身。早期画像尺寸较小,内容一般仅表现供养者虔诚恭敬之心。唐代供养人画像进人极盛时期,形象真实,个性显明,神态生动,繁华富丽。画像由小型变为幅,多绘于洞窟的醒目处,题榜内容详细。五代时出现大量的瓜沙曹氏家庭的肖像,画院有专门的肖像画师供养人,祖宗三代一一画出,如同形象的家谱。供养人画像由初始供养礼佛,渐变为服务于政治功利的宣传品。

  四、供养人画像是敦煌当时社会现实最真实的反映

  由段文杰先生最早复原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是敦煌莫高窟供养人画像中规模最大的一幅。这幅画像共有12人,第一身形象最大,立粉堆金题名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第二身、第三身是都督夫人的女儿,后面9人为奴婢。而据研究,与此图相对的北面墙壁上画有都督乐庭琅及儿子、男仆,南北两壁合起来就是都督乐庭琅全家礼佛图。这幅画的结构和意境创造上突破了前代整齐严肃的供养人行列,人物位置错落有致,自由活泼,特别在人物背景的设计上出现了垂柳、萱花、曼陀,并有蜂蝶飞舞,别有一番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的富裕。

  在《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一图中,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于阗国与沙州(敦煌)当时的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于阗尉迟氏,唐代赐姓“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敕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史料记载,李圣天是沙州(敦煌)最高统治者曹议金的女婿,敕封后,他和夫人曹氏在莫高窟曹议金建造的佛窟中画了他们的供养像。画像头戴冕旒,穿龙袍,和汉家天子没有两样。据史料记载,高居诲出使于阗以后,曾记其见闻说:“圣天衣冠如中国。"与此画像是一样的,反映了于阗与沙州中原王朝亲密关系。

  《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等供养像》出自莫高窟第61窟,窟主是敦煌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曹议金之子曹元忠。在4位夫人供养像中,第一身像称“故母",是曹议金的甘州回鹘夫人,第二身像称“姊",是曹议金的女儿,元忠的姐姐,嫁给了甘州回鹘,第三身像也是元忠的姐姐,嫁给了于阗回鹘,第四身像称“故母",是曹议金的元配夫人,元忠的生母。画像的排列顺序和婚姻关系,反映了当时沙州曹氏政权与甘州回鹘、于阗回鹘交往关系。从《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和《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等供养像》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敦煌政权的稳定与其周边的和亲政策息息相关。

  五、供养人画像是丰富的历史和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都有供养人画像,而且大多数都有榜书题记。据粗略统计,现存题记大约7000余条,这些题记反映了供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时代背景,都是当时真人真事的记录,而且多为史籍所不记载,对研究敦煌、河西及丝绸之路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同时,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现存各朝代的供养人画像,脉络清晰地展示出我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与优良传统。淳朴的汉儒样式画像,骨风飘举的魏晋仕人风姿,瑰丽丰腴的隋唐仕女仪容,富于世俗生活风习的五代宋人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风格相同的作品。持续千年之久的敦煌供养人画像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它的发掘和利用,将对现代人物画产生很好的借鉴作用。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简牍时代”之何谓简牍

下一篇:触摸黄河文化的根和魂




  相关推荐